首頁新聞中心張家港翻譯公司中國作品對阿拉伯讀者極具吸引力——訪突尼斯漢學家、翻譯家、出版人芙蓉
芙蓉(Samah Mohamed Abdelkader)受訪者/供圖
位于非洲北端的突尼斯擁有非洲、阿拉伯、地中海文明三重特性,其著名的古城遺址迦太基曾為盛極一時的貿易帝國,創造了厚重而富于傳奇色彩的歷史。同為文明古國,中突兩國自1964年建交以來保持了長期的友好交往,多領域的務實合作在新時代蓬勃發展。近日,記者采訪了突尼斯漢學家、翻譯家、出版人芙蓉(Samah Mohamed Abdelkader)。生在埃及,結緣于中國,而后生活、工作于突尼斯的特殊人生經歷,賦予她多重文化視野。長期以來,芙蓉筆耕不輟,將自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奉獻于中國作品的翻譯與研究。同時,作為出版人的她,致力于中國圖書在突尼斯及整個地中海沿岸地區阿拉伯語系國家的推廣與傳播事業。在采訪中,芙蓉暢談自己對中國文化的情懷與摯愛、翻譯中國作品的心得與感悟、中國圖書在突尼斯的出版傳播情況,以及近年來舉辦的國際活動在推動雙方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作用。
向阿拉伯世界讀者講述中國故事
《中國社會科學報》:可否請您講述一下您結緣中國并傾心于中國文化的故事?是什么樣的想法和契機促使您從事漢學研究?
芙蓉:作為漢學家和翻譯家,我與中國緣分頗深。高中畢業后,我在父親的鼓勵與期盼下選擇學習漢語?,F在想來,父親在許多年以前便深具先見之明與長遠眼光,他很早就預料到中國這一偉大的“東方之龍”必定會在未來騰飛于世界。我聽從父親的建議,1999年起正式學習漢語。剛開始接觸這門語言,我發現它與之前學過的西方語言完全不同,富有自身的語言特色,因而比較難學。隨著語言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對漢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逐漸體會到了它的奧妙,也不斷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我試圖跨過語言的鴻溝,揭開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神秘面紗,感知其悠久燦爛的文明。
2008年,我第一次來中國。在這之前,我對中國的認識僅停留于書本之上,那時我只是覺得這個國家的社會文化很先進,生活在這片疆土上的人民很熱情。后來,我在北京度過了難忘的6年時光,這段長期的生活經歷讓我和中國朋友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也在中國認識了同為漢學家的我的丈夫哈利德,婚后我們一起在中國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我所在的國家突尼斯屬于中東地區,兩個國家的文化同屬東方文化,因而有許多相近之處。于我而言,中國文化有著別樣的親近感,十分易于接受。這么多年致力于中國語言研究,翻譯審定中國書籍和作品,以及參加各類中文學術會議,我愈加感受到中國這一國度特有的迷人之處。
2014年,我們決定離開北京回國生活。雖然對這個城市依依不舍,但我相信,離開這片土地不代表我與之疏遠,反而在內心深處變得更為密切。我深知,那是一種難以割舍的“中國情結”?;貒?,我們發現突尼斯國內的書店很少出售有關中國的圖書,后來通過與當地同胞交流才知道,他們其實對中國圖書很感興趣,可惜由于語言障礙等原因,中國的圖書市場始終處于空缺狀態。
自此,我萌生了一個想法:通過自己的行動在突尼斯當地推廣中國圖書并傳播中國文化。這一愿望隨著時間的流逝愈加堅定。中國人民有許多良好的品質,如誠實守信、勤奮努力、嚴于自律等值得我們學習,我深以為自己有責任把中國的優良傳統講述給祖國同胞聽。此后,我在大學擔任漢語老師,為學生們勾勒中國的風俗樣貌及當代生活的亮麗風景。2016年,我們夫婦二人合作創辦了突尼斯東方知識出版社,致力于以面向中國圖書為主的翻譯出版事業,向突尼斯及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讀者講述中國故事。在過去近7年的時間里,我們引進并翻譯出版了大量中國本土書籍,在阿拉伯國家的不同國際書展上展出了多種優秀的中國作品,深受當地讀者歡迎。
翻譯成為融通中阿文化的橋梁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您的漢學研究經歷中,翻譯可謂起到了融通中阿文化的“橋梁”作用。請介紹一下您曾翻譯過哪些中國作品,有何翻譯心得。翻譯的本質是一種“極致還原”,不僅包括對原文字詞、語句、篇章含義的“還原”,也包括對原文語氣、意味、神韻的“還原”。中國學者錢鍾書將翻譯的最高境界比喻為“化境”。您如何看待這一點?
芙蓉:的確,翻譯打開了我作為漢學研究者的視野,不斷豐富著我對中國的認知。我翻譯的書籍所涉學科很廣,涵蓋歷史、文化、經濟、政治、國際關系等。從類別而言,除了學術著作,也包括漢語教材、漢語詞典、人物傳記等。這些譯作當中,在學界較為人熟知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中國非洲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新烽主編的《鄭和與非洲》(阿拉伯語版)。此外,我也翻譯過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亞非所著《選擇:中國與全球治理》,以及《馬云與阿里巴巴》《任正非與華為》《董明珠與格力》等有關中國著名企業家傳記的書籍。
至于翻譯心得,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一名出色的翻譯家需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嫻熟掌握兩種語言的轉換技巧。例如,漢語與阿拉伯語分屬漢藏語系和閃含語系兩大不同語系,風格迥異,有著各自不同的語法系統。阿拉伯語有大量的形態,詞法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依賴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也有很豐富的性、格、數的變化;而漢語是一種典型的孤立語,形態很少,甚至可以說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故詞法研究的內容有限,主要依賴虛詞、語序等其他語法手段來表達語句意義和關系,語序變化對語義有很大影響。
翻譯的終極目的在于“給作品以另一種形式的精準復原”。這種追求兩種文本“極高相似度”的復原不僅需要“譯意”,也需要“譯味”“譯境”,對于人文類作品尤為如此。錢鍾書先生的“化境”之說可謂十分形象,要通過語言的階梯抵達這一至高境界,從而賦予譯作意境之美,譯者應對原作中所傳遞的人類共通情感有著敏銳洞察力,能夠自如地處理原作的敘述手法、藝術特征、創作視角,呈現原作的內在思想及其體現的一國價值觀、文化傳統、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精準復原”不意味著對原文亦步亦趨。一方面,譯者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尊重原著的語言風格;另一方面,也需運用適合“目標語言”的表達方式。努力找到二者的最佳平衡點是一大挑戰,但有經驗的譯者會在不失原文風格的情況下找尋到符合讀者閱讀習慣的敘述方式。對于這一點,我初涉翻譯領域時也無法做到游刃有余,但隨著翻譯作品的日漸增多及經驗的不斷積累,如今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心得體會。于我而言,翻譯蘊藏著無窮的樂趣,每一部譯著都見證著我在漫漫譯路上成長的點點滴滴。
鄭和時代奠定中國與非洲和平友誼的歷史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提到《鄭和與非洲》這本書,作為把這本學術著作翻譯為阿拉伯語的譯者,可否介紹一下該書的翻譯過程?
芙蓉: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突尼斯東方知識出版社簽署了《鄭和與非洲》(阿拉伯語版)的翻譯出版合作協議,隨后,突尼斯東方知識出版社正式啟動了對該書的翻譯工作。我和我的翻譯團隊歷經三年多的努力,其間克服了疫情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完成了該書的翻譯工作,并于2022年5月正式出版。出版后,該書在突尼斯東方知識書店上架展示,2022年9月在約旦國際書展上展出,受到了當地讀者的熱烈歡迎與一致好評。此后,我們于2023年2月在突尼斯國家書展上展示了該書。
《鄭和與非洲》(阿拉伯語版)
這部專著呈現了中國與非洲源遠流長的和平交往歷史,還原了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及其船隊四次訪問阿拉伯世界及非洲東海岸的歷史事實。其可貴之處在于,除了傳統的書齋式研究,該書也基于豐富的實地考察經歷。作者運用現場材料考證、長期田野調查的方法,通過自己在非洲多年實地調研獲取的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不僅在理論層面,更在實踐層面證實了中非關系的性質與近代殖民國家對非洲的奴役關系截然不同。書中列舉了鄭和船隊后裔形成的“中國村”、遍布東非的考古遺物展示的“中國印記”、世代傳承沿襲下來的“中國醫術”等,總結歸納了一系列確鑿的歷史事實。這些事實證明中國是最早到達非洲的國家,但絕不是為了占領土地,抑或其他殖民企圖,而是出于經濟、文化交流的目的??梢?,中國與非洲和平友誼的深厚歷史基礎早在鄭和時代就已形成。
我對書中許多翔實的細節分析也印象深刻。翻譯這本書后我才知道,原來早在明朝初年,中國的造船技術就已登峰造極,達到了當時世界一流水平。這本書通過論述鄭和寶船的構造技術、分析鄭和舟師的編成狀況和船型類別,得出“明朝集中國歷代舟船科技之大成”的結論。無論是優良的船舶裝備、完善的遠程通信系統,還是有力的航海后勤保障,都展示了鄭和時代中國極為先進的航海技術。我十分慶幸能夠接觸到這一著作,并通過翻譯這部著作向阿拉伯讀者介紹鄭和船隊遠航非洲的歷史壯舉及中非關系的友好淵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除了以上譯著,您最近在翻譯或審定哪些中國作品?這些作品的閃光點是什么?
芙蓉:我最近在審定中國科幻小說家星河的《北京小子》譯著,這部作品是當代中國和中國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書中涉及的現代科學知識吸引了大批青年讀者。星河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在國內外屢獲大獎,審定這部譯著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北京城的歷史文化。我個人很喜歡中國當代作家及其文學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透視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中國優秀作家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也是我十分喜愛的當代中國作品。在中國新疆阿勒泰戈壁草原的烏倫古河南岸,有著李娟母親多年前承包耕種的一片貧瘠土地。李娟用她細膩、明亮的筆調,一如既往地記錄了勞作在這里的人們樸素而迥異的生活細節。書中的文字令人意猶未盡,作者刻畫的不只是母親和邊地人民的堅忍辛勞,更是他們內心的期冀與執著,也表達了對環境的擔憂和對生存的疑慮。阿拉伯讀者通過這一作品,可以細細品味中國獨特的自然風景和質樸的鄉土生活。我希望今后能夠有機會翻譯并審定更多類似的中國當代文學優秀作品。
生動呈現中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報》:作為國際出版人,請介紹一下哪些類別的中國作品更受阿語世界的青睞,您所在的出版社與中國合作的進展如何。
芙蓉:作為出版人,我們在挑選作品時,首先要充分滿足市場需求。通過與當地讀者交流、市場調研等方式,去了解他們對哪些類別的中國作品更感興趣,同時盡量挑選較為知名的作者及影響力較大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關注這些作品是否能夠生動地呈現出中國社會的真實風貌及中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東方知識出版社與突尼斯的政府部門、著名院校和私立文化出版單位有著長期合作,也與來自中國、埃及、沙特阿拉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國的多個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中國合作方除了此前提到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也包括人民出版社、中華書局、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中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等。我們也與中國駐突尼斯大使館文化處以及迦太基孔子學院有著長期合作,包括舉辦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合作出版教材等。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及中國作家協會聯合成立了“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突尼斯站”,2022年6月和11月成功舉辦了兩場文學沙龍,受到了突尼斯讀者的熱烈歡迎。2022年9月,我們與北京文聯等單位合作舉辦了“世界閱讀北京—突尼斯站”文學沙龍,參會人員與中國作家在線上開展了積極交流。他們一致表示,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有著完全不同的特質,希望可以閱讀更多的中國文學作品。
2023年,我們計劃于每月底舉辦一場文化活動,包括但不限于文學沙龍、學術講座、作品討論會、中國節日慶祝及中國民俗體驗等,讓當地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并認知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
《中國社會科學報》:出版市場是展示一國文化的窗口,也是不同國家文明交流互鑒的平臺。從中阿文明交流的視角來看,突尼斯讀者如何看待中國圖書?
芙蓉:近年來,突尼斯在政治與財政領域接連陷入困境,這與世界很多國家的情形類似。三年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的翻譯出版工作造成了很大阻礙,對書籍營銷及市場拓展也有消極影響,一些原計劃在不同國家舉辦的書展推遲甚至被取消。近年來,突尼斯出版商聯盟在積極討論怎樣克服后疫情時代出版工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東方知識出版社作為突尼斯出版商聯盟成員之一,也在致力于推動圖書出版恢復疫情前的良好狀態。2023年,東方知識出版社將參加一些重要的國際書展,也將出版大量的中國圖書,包括阿拉伯語版的《習近平講故事》《中國道路與中國道理》《故宮史話》《破解中國經濟十大難題》《中國對外開放40年》等。
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強與非洲國家在不同領域的合作。突尼斯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雖與中國相隔遙遠,但在很多領域合作項目的助力下,雙方的距離正在不斷拉近。如今,我十分欣慰地看到突尼斯及阿拉伯讀者對中國圖書愈加喜愛——這是文化相遇與碰撞的結果。我認為,中國作品對于當地讀者極具吸引力,且影響力越來越大。
蘇州東方翻譯院是蘇州地區專業、資深的英語翻譯公司,專業母語翻譯,以質量、服務贏得客戶。如需詳細了解請咨詢0512-65730886,以上文章如涉版權糾紛請和我們聯系。
【發布時間】2023-05-04 【信息來源】管理員 【瀏覽點擊】18次